电影
刘慈欣(作家)
影视评论
中国电影
流浪地球(电影)

如何评价大年初一上映的电影《流浪地球》?

根据刘慈欣原著小说改编,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已经定档大年初一,从目前已发布的物料来看挺值得一看的,后续肯定有更多的物料发布,对此你有何期待? 相关问题…
关注者
2,434
被浏览
4,032,787

717 个回答

关于电影的幕后、预告、特辑、期待值我就不说了,网上的分析已经够多了,如果对流浪地球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移步到世界电影票房吧的流浪地球追踪帖,我们一些关注这部电影的人已经追踪了数月之久,大量的信息,干货非常多:

目前这个帖子已经引起了郭帆导演和一些幕后人员的关注,导演在帖中有回复。

我可以说,经过几年的准备和三次试映修正,流浪地球的质量绝对不会差。


关于这部电影,目前我只想说两点:

第一,刘慈欣所认为的流浪地球的核心和精髓并不是知乎豆瓣很多人认为的叛乱讽刺,而是人类面临无法抗拒的灭绝展现出来的绝望,背水一战的勇气和决心,对未来的期望惶恐,对地球的眷念,是那种根植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回乡”情结,倾尽全人类之力,推动整个地球前行,寻找新的家园,这是多么宏大而又浪漫的史诗啊,想想都令人战栗,这是独属于我们中国语境下的科幻作品,相比长达2500年整整100代人的流浪计划,叛乱不过是这其中的沧海一粟罢了。

有图为证:


第二,很多自称原著党的人接受不了电影改编的情节或者和书里偏离的内容,认为有不同于原著的地方就肯定是毁原著了,魔改,失去精华等等。

大家都是看过原著的人,其实也就20分钟就看完了。原著主角从小到老,几十年的跨度,一直是一个普通人,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在叙事,基本上就是一个人肉摄像机的角色,连名字都没有,在他身上没有出现多少戏剧冲突,书里大部分也都是场景描写,时间跨度过长,可以说原著也就是一个时间线,请问云编剧们,按照原著,应该怎么拍?

1.拍成一款地球纪录片。

2.以云图的方式不同时间线分段拍摄。

毫无疑问,以上面两种拍摄方式,大众都是肯定不会喜欢的,票房基本也可以说必定失败。

电影和小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所以编剧们肯定是要在电影中压缩时间线,扩充大量的内容,增加角色,制造戏剧冲突,这样才能保证成为一部流畅的商业片,这是毫无疑问的。成功的电影大多都是以小见大,如果电影能够以剧情成功刻画几个人物,并从这几个人物身上反映出流浪地球的时间线和原著精髓,让观众震撼和感动,那才是我最希望看到的。


以上两点,就是我想说的,也是我的真实感受,主要是针对原著和改编的问题,毕竟知乎这方面的讨论比较多,希望不要影响到大家的期待值。

截止到1/10/2019,电影已经制作完成,刚刚拿到批次号,今日会有第一场看片会,下周会有媒体点映,陆续会有一些口碑出来,有心的可以关注,但是希望不要太过纠结在原著上,以平常心对待,电影具体怎么样,就等大年初一亲自去影院品鉴了。

2019,科幻元年,流浪地球,加油!

编辑于 2019-02-03 15:47

“他们抓这些杠精做什么?”

“做燃料呗,键盘侠杠精喷射发动机,说白了,就是烧杠精。”

“哇!行星喷子!”

“这还不算是最大的呢,赤道上的转向喷子,那才是真正的口嗨巨人。”

发布于 2019-01-20 18:26

首日开局豆瓣评分8.4分。下午涨到了8.5好激动。不错不错。

首日票房应该能过2亿。

——————

2019年2月4日更新。明天就可以看到流浪地球的评分了和铺天盖地的好评,而且个人感觉应该像我当初看后那般激动。想想都觉得好期待。等了半个多月,简直是漫长的半个世纪,终于可以去二刷、三刷了。。。

———————————

2019年1月25日深夜来更新一下。没想到点赞快300了,好激动。我现在还是特别盼望大年初一可以去二刷。已经成为这个片子的脑残粉,疯狂安利了好几波了。

有知友问是怎么提前去看的?其实没那么复杂,反而是件很偶然的事,让我运气好被邀请了。试映组织方在豆瓣通过豆油的方式私信邀请的,我们1月20日在北京万达cbd店1号厅的场子是一共邀请了50人,后来我们有问过为什么邀请我们而不是别人,组织者说主要看到我们豆瓣页面m过看过的电影比较多,有的是写的影评比较多,所以邀请的。因此对我来说,是很偶然的一件事。我之前很少能有机会参加内部提前试映。

电影开场前,组织方问有多少人对电影有信心,哈哈全场不到一半举手。我的心里也是很忐忑,毕竟曾经被一些很烂的国产科幻片深深伤害。但组织方倒很自信,说,你们没信心是我们预料中的,这样反而也挺好,反而更有惊喜。

我们心里依然是忐忑的。。。直到看完。

那天我们都沸腾了。

大家那种从忐忑到意外到有点惊喜到惊呆到震撼再到沸腾的感受……很多细节无法描述。落泪是情理之外也是情理之中的。

最心潮澎湃的是什么?就是电影结束时,字幕上尤其是技术人员名单出来时,大片中文名字,几乎全部都是中国人名字的阵容,根本让人淡定不起来啊!!!

这种片子,不疯狂安利才怪呢!哈哈哈!

最后说一句,此文不匿名,如果你春节看完了,觉得很烂,被我的这篇文章忽悠了,也随时过来狠狠吐槽。〒_〒

-—————分割线——————————————

2019年1月23日中午来更新一下。把评论里一些问题这边也统一说一下哈。

第一,我有没有虚夸?这个怎么说呢,我看完这个电影后觉得还不错,写这篇文章肯定是有带了一些粉丝滤镜的,但是即使抛开这个粉丝滤镜,电影本身也还是可以的。之前说了,满分10分的话,我个人是愿意打到8分甚至更高的。但是估摸着最后的评分在7.5上下一些。

第二,知友问我可否拿其他科幻电影做个对比,这样他们好对流浪地球有个直观的概念。有知友提到《地心引力》、《星际穿越》这类。我个人觉得不太好对比,因为真的挺多不同的地方,各有特点且我们的流浪地球不差。实在实在要对比,就对比一些技术层面,技术层面的话达到《星际穿越》80%的水平不夸张,甚至是个保守的说法。精神内核方面无法对比,因为两者不一样,我个人更喜欢流浪地球的内核。

------------------------------------------------------------------------------

2019年1月21日中午来更新一下,说到成本,导演在现场交流时倒是没直接说出具体的数字,但是通过主持人的提问,可知大概的特效成本在5000万美元左右。如我记错了,请大家纠正谢谢。

因为这个电影真的很不错,完全超出预期,所以,个人愿意做个自来水,给它摇旗呐喊。

客观来说,我给这个电影打几分?如果以满分10分来说,7.5分到8分左右比较合适。电影的一些bug也是有的,比如一些配角的性格特点就略有些简单。但总体来说瑕不掩瑜。

再补个细节,观影结束后,导演进场和大家交流开始前,因当时的灯光一直聚焦在台上的主持人和导演处,导演提示了两次请影院工作人员把全场灯都打开,尤其是观众席的大灯,他说想看到大家的观影后表情和真实反应。这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导演是真实真诚坦然和大家交流,而不是一直把光芒聚焦在他个人身上。

------------------------以下是原回答-------------------------------------------------------------

很幸运受邀参加了1月20日《流浪地球》试映会,第一场试映是媒体,第二场便是我们这场观众试映。

(受评论提醒,此处标注一下:本文轻微剧透)

郭帆导演执导,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小说《流浪地球》,同时,刘慈欣大刘老师也是这部电影的监制和编剧。

第一次在看科幻片的时候看哭了是一种什么体验?

本以为是自己泪点低,但是听到周围此起彼落的抽泣声,影片结束开灯后才知道那么多人都被感动了。

从看前的将信将疑、担忧到观影过程中的震撼、感动,再到电影结束后的久久无法释怀,各种复杂的感情交织在一起,但是有一点,我非常坚信:《流浪地球》将成为中国科幻片的里程碑之作。

终于有一部科幻片,你不再为里面的中国因素而尴尬,无论是宇航员,空间站,中国国旗,还是语言……这不再是外国科幻片为了中国市场的票房而生硬塞一些中国因素反而尴尬和水土不服。这是我们中国自己的科幻片,里面的每一个语言,字句,每一处场景,每一个人物,都那么自然流畅。

对于科幻迷和大刘的书迷来说,看的是自己的热爱和信仰;对非科幻迷来说,这同样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科幻片,与是否是科幻粉丝或者书迷这样的一个身份背景无直接关联。大道至简,大简至美,你一定会看懂,你也一定会为之动容。

它是科幻片没错,但它没有生搬硬套模仿国外科幻片,这是我们自己的“科幻宇宙”,它科幻片的外壳之下,说的是中国的文化精神内核。相对于星际穿越中的探索新星球,这部片子对我们生活的蓝星的感情羁绊更深。

导演开玩笑说,因为北京房价太高了,所以无论什么时候我要带着地球一起走。但其实,不放弃地球,还是因为我们的家园,我们的乡土,无论什么时候都不想放弃家园的故土情怀。与大航海时代那些开辟新航道把故土抛在脑后的欧美国家不同,我们那种面向土地背向苍穹、对家园的眷恋的精神内核是千百年来始终延续的。

吴京饰演的宇航员刘培强和俄罗斯宇航员相约要去贝加尔湖钓鲑鱼,俄罗斯宇航员说,贝加尔湖的冰可能要2000年后才能化成水……

刘培强说,没事,我还有孩子,还有孩子的孩子……

(上图为20日观影结束、交流结束后导演和我们的合影,最前面竖大拇指的是郭帆导演)

观影结束后导演来与我们大家互动交流,我们也了解了电影幕后的一些事情,包括很多场景不是特效做出来的,是搭了实景;空间站里的一百多块电脑屏幕也是真实的电脑屏幕,但是因为预算的问题,没有办法像国外科幻片那样全部使用苹果屏幕以方便操作,《流浪地球》中的空间站里的屏幕各种品牌都有,拍摄的时候一百多个工作人员同时操作着各自手里的笔记本,艰辛和毅力可见;演员身上的装备也是非常之“硬核”,最重的达到120斤,而且是在7、8月的天气里拍摄,艰苦可想而已……

导演还说,科幻小说向科幻电影转换的难度还在于很多概念的东西,所以,他们为电影设计了3000多张概念图,近万张分镜头画稿,持续四五年的拍摄、制作周期,最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一部宏观巨制,即使是细节,都非常经得起研究。

交流中我们问导演是否考虑在《流浪地球》之后选择继续拍摄科幻片,甚至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科幻宇宙”,导演很坦白地说,主要取决于两点,第一点,大刘老师是否继续愿意让他拍自己的作品(但这个似乎已经不成问题了,今天大刘老师也过来了,在另一个厅的试映现场与观看者互动交流,且大刘老师自己的微博也说了对《流浪地球》的感受),第二点,则是很现实的问题,就是《流浪地球》能否回本,回本了才有继续拍下去的支撑。

电影2019年2月5日即大年初一上映,这样一部超预期的电影,是一定要在正式上映后去二刷的。

抱歉这篇不算影评的“影评”写得有点语无伦次,可能太激动了,可能太感动了。

电影里说,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历史导向何处,我们选择希望。

对于这部电影,我想说,无论《流浪地球》是否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我选择希望。

(下图是超前观影的票,留作纪念。)

(下图是组织方送的流浪地球纪念品手办,萌萌哒很可爱)

编辑于 2019-02-05 20:22

先说结论,《流浪地球》确实可以称之为目前国内硬科幻标杆之作,如果票房没问题,其质量可以给中国科幻打上一记强心针,重新拉动中国科幻电影崛起。

作为将近20年的磁铁,有幸在1月20号参加了西安看片会,现场感动万分。

想起从2000年在街边报刊亭发现《科幻世界》,从此成为刘慈欣粉丝的时候,就幻想过无数遍,大刘的小说如果改编成电影会是什么样子。直到看了《流浪地球》,可以说完全没有辜负一个老粉丝的多年期待。

以下我会在尽量不剧透的前提下,客观描述下《流浪地球》的特点,包括优点与缺点。

1.流浪地球的电影与原著剧情不同,原著注重于末世环境与宏伟计划下人类社会形态、思想意识的改变,电影中更侧重于“流浪地球”这一宏伟计划中,将小人物与人类宏观命运联系在一起,但是沿用了原著中的科幻设定。我想这是改编电影的必然做法,毕竟艺术视角不同;

2.电影以“流浪”作为剧情起始,将“回家”作为升华主题,呼应了大刘科幻设定中人类的孤独感;

3.最让我钦佩的是,以本电影中的设定之丰富,完全称得上良心之作。小说中提到了行星发动机、地下城等颇具颠覆性的概念,在电影里以画面呈现,需要大量的细节设定填充观众的眼球。而这部电影做到了,不仅表现出了地下城中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视觉效果,更是从科幻层面上做到了自圆其说。举个例子,实施流浪地球计划后,地球文明必然进入一个科技高度发达,但是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就算人类躲进了安全的地下城,那么作为普通人每天吃什么、穿什么、关心什么,地下城与地下城之间如何交通往来,管理制度又和现在有什么区别?在这个片子里,任何一个镜头、一句对白,就是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作为偏硬科幻的电影,更是没有无脑塞进华而不实的视觉奇观,比如类似漫威电影的全息特效、变形装甲等等科技,放在这部片子里显然会出现忽略技术因素的违和感,而本部电影中的技术元素,都相对符合世界观设定;

4.电影的剧情结构打磨得不错,原著里并没有明显的高潮,但是电影中刻意选取了流浪地球计划中的一部分,与主角的剧情关联在一起,到了高潮之处剧情非常燃,与我同行的不少女性观众(未看过原著)在观影过程中发出了啜泣的声音。据说吴京的戏份是补拍的,但是这个角色在剧情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吴京的剧情线也能看到大刘另一部小说的影子;

5.卡司阵容中有不少是年轻演员,总体表演在及格线以上,与吴京、吴孟达等成熟演员放在一起也并不违和;

6.特效与好莱坞一线阵容相比仍有差距,主角在看片会后透露,主创团队曾与工业光魔沟通合作意向,但工业光魔十分钟的报价就比得上本片的预算了……不知道片子最后与哪个团队合作,但是相对预算来看,本片中的特效绝对不至于让人失望,甚至有些镜头蔚为壮观;

7.作为科幻电影,本片中确实存在硬伤。就连原著小说,大刘在后来都说是因为算错了才有了流浪地球这一设想,如果按照真实情况,这一构思完全不可能成立。但是在我看来,对于科幻题材的小说或是电影,要以包容的心态去看待,毕竟科幻是一种艺术载体,科学构思是为了艺术主题而存在,物理设定上的缺陷并不妨碍其艺术的表达。即便是《星际穿越》这种有物理大咖护法的硬核科幻依然避免不了硬伤,但不影响它成为科幻界的一部经典作品。本片还没上映,就出现了很多看了预告片就开喷的人(下面一条再说),对于这种观众,我并不期望他们能对国产科幻电影更加包容,但请别对国产科幻电影格外苛刻;

8.接上条,在我看到的影评中,有的观众看到预告片中吴京与俄罗斯宇航员双语对话就觉得不够硬核,看到made in China就被莫名触碰了反战狼神经。不多解释,你们等电影上映打脸就是了,这条不会删除留以为证;

9.国内科幻发展不易,无论是科幻电影还是科幻小说界,都曾在污名化的泥潭中艰难前行甚至被腰斩,至今为止国产科幻电影依然是个唯恐避之不及的雷区。作为一名科幻迷,看到自己热爱的作品被搬上大荧幕真的是一种期盼了多年的感动。这几年漫威超英电影风生水起,大刘的三体小说也出现在主流语境之中,曾经我们被边缘化的爱好,终于有机会发扬光大了。《流浪地球》这部电影的票房结果,会极大程度影响国内科幻事业的发展。虽然这部电影的质量完全靠谱,但是选在厮杀激烈的春节档,题材又有不可忽视的观影门槛,现在还不能断言其商业上是否成功。如果因票房竞争激烈未能成功,估计若干年内都不会再有创作团队触碰科幻题材的商业电影;如果真的能票房大卖,中国科幻或许能够再次起飞,大刘、王晋康、韩松、柳文扬这些国内优秀的科幻作者创作出来的IP,或许都能成为一座座宝库。

在此引用《流浪地球》电影中的一句台词:“我选择希望”。

编辑于 2019-01-22 01:28


看片了。

不是最终版,不允许写任何东西。

不好意思。


我只说一句哈,这是中国科幻片之标杆,之炸片。

比不上《星际穿越》,比不上《地心引力》,但是基于爆米花电影,10分没问题的。


看完以后,和红海行动一样。

在场0差评。


谢谢。


————1月18日更新——————

评论区又炸了。

1.片方提前20天看片什么概念呢,红海提前也就10几天而已。说明片方是极有信心在春节分一杯羹的。

2.影片的特效不可能是《速激》《变形》《哈利》这种大片的水准。但,不差。不差的概念就是,在投资方能拿得出手的经费层面上,做到最好。

3.吴京0片酬。节约了一些特效投资。当然,您要说片方把钱给谢楠了,我也认同。

4.红海和湄公河都不差,我想说的只是有没有那种极端差评,但并没有。

5.三体GG了,就期待这部流浪有什么不对的呢?不要把它当成一个全球口碑片,它只是基于中国(宇宙)科幻片的空缺脱颖而出的。

6.吴京不是主角。演员们感情戏是到位的。

7.这部电影按编剧现场说的话就是,悬崖勒马。如果流浪崩了,那中国想拍科幻片的导演,又要畏畏缩缩好多年,才敢再出山,至少投资方不敢投了。如果成功了,那以后这样的科幻片会越来越多。

这不是好事吗?

8.春节档预测第一梯队应该是《外星人》《飞驰》和《新喜》。

《流浪》会像红海一样,后期发力,然后一直发力。

最后形成《外星人》《流浪》《飞驰》这一梯队。

春节片子太多了,兄弟们,口碑不好的根本不敢看片。


——————1.25更新——————


哇!楼下有个什么在读博士,去我妈的?


祝你职业生涯:

1.进企业天天穿小鞋。

2.发CSSCI.SCI.SSCI的每个第一轮R&R被驳回。


谢谢。

编辑于 2019-01-25 02:12

前天参加了业务看片,看到了完成度为100%的全片。从片方了解到之前看片会有部分看的并不是100%完成的全片,但郑州这场看的确实是完成度100%的全片。

先亮明观点,这部影片值得看,中国科幻片元年不是吹出来的。
1.说说特效,特效做的还是非常不错的,极个别镜头中建模略显粗糙,其他的都非常好,没有槽点。
2.说回剧情,剧情也别说老套路,末日片灾难片能拍的有新意的真不多。2012建立了诺亚方舟,流浪地球直接带地球跑路,这个真的没什么黑的。
3.再说说完程度。完程度相当高,跟好莱坞制作的类似影片相比也不虚。最直观的对比对象就是2012和后天,比那什么全球风暴强太多。末日分为塑造还算到位,我觉得参照了不少后天中的想法,这绝对不是贬义。无论从剧情上还是整个节奏的把控上,都没什么问题。
4.说说问题。我觉得整个团队敢把影片放在春节档上映,还有提前看片,就说明对影片质量有绝对的信心。但是春节档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影片片长特别受限。对于影城来讲,春节上座率极高,因此影城希望排映尽可能多的场次,如果片长过高极有可能影响影片的排片占比。流浪地球恰恰就吃了这么一个亏。我认为是导演不得已,把片长控制在了125分钟,这就导致了前半部分的剧情推进略快,插科打诨放松气氛,凸显人物特征的戏份被压缩。整体感受就是前气氛太紧张了,完全不给喘息的机会,但是后半部分整体节奏把控非常好,非常成熟。所以我就觉得是档期原因,要控制片长,因此只能压缩前半段戏,而不是团队的制作问题。
还有个问题,就是对于原著粉来说,这部电影应该是能达到预期的。而对于没看过原著的观众,接受起来应该不算困难,但是要说一点儿障碍也没有那估计是假话。但是只要看片之前稍稍了解下这部影片的梗概,就能够毫无障碍的看片。
最后再说说别的。这部影片选的点非常好,仅仅是流浪地球计划中的一个非常小的但又非常关键的支线任务。这个点很小,但是很重要,给我的感觉有点类似于星战前传(姜文甄子丹参演的那部)感觉。而且影片世界观价值观塑造也不错,片中也不忘记黑日本人一把,挺有意思。
如果部票房成功,那流浪地球极有可能制作成为一部系列电影,各个人物分支都可以拍成外传。
看完这部片子,我仿佛看见了中国也能拍类似星球大战这个系列的科幻影片了

编辑于 2019-01-24 11:01

大年初二00:47

刚刚一刷回来。

先说一句, @郭帆 郭帆这次牛大发了。

下文内含轻微剧透。

好莱坞认为,科幻电影是衡量这个国家电影工业的标尺。科幻电影与其他(包含魔幻/玄幻)电影决然不同的地方在于,科幻电影必须以科学理论为基础来构造整个电影的世界观。而这个世界观,必须渗透到整个科幻电影的剧情、道具甚至演员的表演。

这已经不仅仅是在蓝(绿)布前面对着空气表演那么简单。

中国早期的科幻电影,是以儿童片为名来制作的。而这个最根本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当时中国的电影制作很粗放简单,另一方面中国电影缺乏科学理论知识的帮助。这导致电影如果拍的靠近于科学,就会缺乏理论支持变得很不合逻辑。《霹雳贝贝》《大气层在消失》都是在此基础上浅尝辄止,不敢过分深入下去。

还有个《毒吻》活脱脱拍成了恐怖片……

《流浪地球》有一个很宏大的世界观。影片开头用几句话就简单描述了“流浪地球”计划的诞生缘由,以及计划的实施原理。(不过期待的霍金出来讲话的镜头只存在于预告片之中。)

大刘亲自参与剧本的制作,为电影的制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能帮助剧组更好的理解整个《流浪地球》。毕竟一个宏大的世界观,涉及到了很多细节。

巨型的空间站、粗犷的卡车、电驱外骨骼、恒温防护服、外形像An225的巨型运输机等等等等,并没有超出当前真实世界科技水平50年之远。毕竟在进入地下生活后,科技全面发展会陷入停滞期。

没有这种宇航服一样的防护衣,会瞬间被冻死
电驱外骨骼成为流浪地球时代武装力量的标配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社会。只要有社会的地方,就有社会哥。

大头雷佳音饰演了一个社会哥,就是他非法给了刘启两套身份牌。在MOSS宣布“流浪地球”计划失败后,地下城陷入一片绝望与混乱的时候,雷佳音却看透了一切“别抢了,都TM活不了。”等到几年后遇到了刘启,他给手下介绍刘启的时候“快,叫启哥!”

顺带提一提片中的几个细节:

MOSS宣布计划失败后,各路救援队撤回。率先绝望而自杀的,是一队日本小队。

王磊带队进入苏威拉西后,试图向遇到的一队泰国小队寻求帮助,然而泰国小队溜了。

韩朵朵在获得广播权限后,最先掉头回援CN171-11的,是一队韩国小队。

MOSS的存在,应该是参考(致敬)了《机器人总动员》,还有《2001》的影子。但是在剧情中,是很实际的存在,很重要的一条线。

《流浪地球》并不意味着中国电影工业达到了可以和好莱坞匹敌的境界。在整体制作力量上,在全局的意识形态上,中国电影工业依然面临困境和瓶颈。

但是《流浪地球》的出现,是一个信号。对观众来说,中国也有优秀的纯正的科幻电影可以看了。对投资方来说,中国科幻电影也是可以有绝佳的票房潜力和投资回报的。对于影视制作公司来说,一部配置完善结构完整视效优秀的科幻电影不再是难以达成的目标了。

郭帆牛大发了,他带了一个头:一群认真的电影人,一群压抑了十几二十年的蕴藏着一颗纯正科幻内心的电影人,中国电影人,完全可以拍出一部优秀的靠谱的科幻电影。

郭帆这样的人,这样的团队,会越来越多。


最后再剧透一个和《流浪地球》无关的事:电影院放了《上海堡垒》的预告片。

上海堡垒也是coming soon了。




————以下为原答案———————

话说吴京上一部号称“科幻片”的是《鸡气瞎》,然而被评论界骂死。

当然,这锅绝不是吴京来背,刘镇伟江郎才尽才是真的。渣的剧情,渣的特效,白瞎了娘娘的演技和胡军的卖萌。

大刘(刘慈欣)当年把《三体》几乎是送出去的电影版权,让游族启动了《三体》电影,让国内电影迷科幻迷着实高兴了一把。演员阵容也是让粉丝们以为质量有保障了。

然而大刘的第一次是真没经验,《三体》就这么白瞎了。

《流浪地球》传出电影化的消息的时候,我已经已经被电影化三体的那帮人伤到了,观望是我当时唯一的想法。

于是某天,传出《流浪地球》定档了的时候,我觉得我可以再进一步奢望一下了。

于是又某天,看到了《流浪地球》的预告片,我觉得果然还是闷声做事的人才是最靠谱的。

大年初一,是可以期盼一下了。

姑且不说和好莱坞相比,至少从导演以前的作品来看,讲故事不会讲的让人莫名其妙。再结合预告片的效果和特辑的片段来看,演员的素质、特效的画面,不会让人很尴尬。

大刘这回亲自监制,估计也是怕了再成为第二个《三体》。这次的投资方和制作方,估计没让大刘失望。《流浪地球》应该是大刘心中的样子了。

如果,《流浪地球》不会让影迷失望,影迷也不会让电影失望。

收益,应该不会有问题。

静待大年初一流浪地球拯救世界。

编辑于 2019-02-06 12:44

2月5日,大年初一春节档,十二部电影同一天上映。

我们应该都注意到了其中一部影片,从筹备开始就备受关注。

没错,它就是科幻片《流浪地球》


流 浪 地 球


导演: 郭帆
主演: 吴京 / 屈楚萧 / 李光洁 / 吴孟达 / 赵今麦 / 隋凯 / 屈菁菁 / 雷佳音
类型: 科幻
上映日期: 2019-02-05

《流浪地球》由导演郭帆执导,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科幻小说。后者担任本片监制。

毋庸置疑,它成为了中国最受期待的科幻影片。对于中国电影来说,这是极为重要的一步。

电影《流浪地球》延续了小说中的世界观,故事背景基本一致。

太阳正在急速老化,不断膨胀。未来,地球会被太阳吞噬,人类可居住的类地行星都会被毁灭。


无法在太阳系继续生存下去的人类,唯一的生路就是向外太空逃亡。

《流浪地球》便是讲述这样一场盛大的逃亡。在小说中,人类的逃亡分为五步,分别是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加速)、流浪时代(减速)、新太阳时代。

影片开始于刹车时代,此时的地球已经停止自转,在亚洲、美洲的大陆之上,已经布满了一万两千台行星球发动机。每一座行星发动机高达十一公里,将为地球提供一百五十万亿吨的推力。

逃逸时代里,人类将全功率开动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飞出太阳系;紧接着,地球在外太空加速,飞向比邻星;第四步,让地球重新自转,掉转发动机方向,开始减速;最后,让地球成为比邻星的卫星。

然而,这个过程将持续两千五百年时间。

基于小说里建立的世界观,郭帆讲述了一个与小说不太一样的故事。

在影片《流浪地球》中,由吴京、屈楚萧、李光洁、吴孟达、赵今麦、Mike隋、屈菁菁、张亦驰、杨皓宇组成的小分队展开肩负着人类使命的冒险。

他们要利用地表上的万座行星发动机帮助地球离开太阳系,保卫我们的家园。

但进展并没有那么顺利,行星发动机组突然发生故障,冒险小分队的命运未卜。

近日,小分队里的九大演员角色海报首度公开,从海报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新出的九张海报同属一个系列,每个角色都全副武装,面罩外,凛冽的冰雪与炙热的火星扑面而来,面罩上,是象征着地球各大洲的版图。

这一切,都在昭示地球将要面对巨大的灾难。

九位演员被明显地分成了两大队列。扮演航天员刘培强的吴京面临的是灼热环境下的危机。

另外八位面对的则是白茫茫的冰雪。

他们眼神坚定,目光如炬,望向前方。面罩上的地球各大板块与他们所处的环境一样,或被火焰灼烧,或被白雪覆盖,地球一劫在所难免,冒险一搏有所牺牲。

拍摄的半年时间里,这九位演员为了角色各自都拼尽全力。

李光洁这一次既不是《走向共和》里的光绪帝,也不是《杜拉拉升职记》里的职场新贵。以全新的救援队队长形象出现,李光洁再一次蜕变。

他饰演的角色王磊,是一名需要穿着外骨骼的未来军人。外骨骼机甲之沉重,最极致的可以达到一百斤。挑战动作戏时,无法忍受的疼痛一直都在,李光洁要做的是不断给自己心理建设。

一场场下来,李光洁坦言“生无可恋”,李虹辰笑称“心率过快”。谈到如何表现出痛苦,他们更是达成一致:“痛苦是最不用演的。”

饰演宇航员刘培强的吴京同样也是,他要持续负重60多斤完成太空中的动作戏。

宇航员这个角色需要去寻找浮力和漂浮感,而太空戏又需要吊威亚,表演时就更加难受了。这对于吴京来说,绝对是个挑战。

吴京用“癫狂”“执拗”“打鸡血”来形容剧组的工作人员和这次难得的经历。

67岁的吴孟达所饰演的是姥爷韩子昂一角,他不顾年迈的身体,亲自上阵完成吊威亚及高难度动作戏。

长时间戴着头盔导致表演时没办法呼吸,每场戏完成后,吴孟达都要在一旁吸氧。但无论如何辛苦,他都会不停地安慰工作人员“我还好”。

抛弃夸张情感与无厘头搞笑的表演,吴孟达在《流浪地球》中彻底转型,他饰演的姥爷角色爱家人胜过一切,电影中会将展现爷孙之间的亲人情感戏份。

不止是吴孟达,很多人在拍摄中都出现了缺氧的状况。同样饰演一名外骨骼军人的李虹辰在高强度动作戏后窒息缺氧,心率过速,不得不倒地休息。但他仍笑着安慰导演:只要心率降到100,就能站起来继续拍摄。

25岁的屈楚萧和15岁的赵今麦在片中饰演一对兄妹——刘启与韩朵朵,他们有不少戏份是在地下城世界。

他所饰演的刘启是一名运载车驾驶员,在地下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身份,其实更像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在他心中,家人比一切都重要。

中学生妹妹韩朵朵就是他心尖上的那块肉,他会对朵朵说,“出去以后,一定跟紧我,千万别到处乱跑”。但朵朵内心很叛逆,对一切都保持着好奇,两人之间少不了打打闹闹。

就连休息时间,两人之间的感情也磨砺得相当好,互相调侃嬉戏变成了拍摄现场减压的方式。

除了韩朵朵,刘启和屈菁菁饰演的救援队成员周倩也有一些交锋。比如有一场戏,他无法正视对方的眼神,但又要表现出男性的刚硬,这样的身体与内心的对立,是屈楚萧需要展现的。

对于赵今麦来说,饰演过《小别离》《快把我哥带走》的她拥有了一些表演经验。但科幻片的表演,和她所想的并不一样,这也给她带来了难题。

不过,来到剧组拍戏,屈楚萧和赵今麦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辛苦与反复:“经常我们准备一场戏需要花费一到两个小时,然而最终呈现给观众的也许只有一秒。”

对于这些演员们来说,表演的打磨只是一部分,他们还要进行体能的训练,每天都要跑步锻炼,以便能够驾驭住沉重的防护服。军人角色更是要努力翻倍,因为他们的防护服要更重。

《流浪地球》将带给我们一次非同一般的冒险,因为我们都知道科幻片制作处处都是艰难险阻。

《流浪地球》是郭帆一直以来都想拍摄的东西,“这次冒险之旅中,饱含我们对电影的敬畏,对科幻的向往,对未来的挑战。”为此,剧组制作了3000张概念设计图,8000张分镜头画稿,搭建了一个空间站的置景,为了真实的呈现。

而剧组的每一个人更是团结用心,新发布的“意义特辑”里,那些“难忘、感动、有生之年”等等的形容词都在告诉我们,他们虽饰演的都是平凡之人,却成就了真正的超级英雄。

《流浪地球》是不仅是郭帆的一次冒险,更是中国科幻片的一次历险。
刘慈欣把自己脑海里那些近乎疯狂的想法变成了写实的文字,放进了《流浪地球》里。最终,电影将这些想象通过影像真真切切地展现给我们。

刘慈欣是中国科幻圈里极有分量的人物。出版《流浪地球》等早期作品后,他的《三体》获得科幻界最高荣誉雨果奖。

科幻故事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正因为它的未曾发生性以及未来不可知性而令人吸引。《流浪地球》的背景波及亚洲,深入中国,这让我们对那些不可预见的事物充满了期待。

剧组为了完美地呈现整个故事,细心雕琢每一个细节,反复打磨每一个特效。在如今的中国,我们还没有成熟的科幻电影产业制作流程,他们靠着自己的摸索踏出了这样的一小步。

百年后,如果我们都还活在世上,面对如此《流浪地球》里的窘境,或许不会再呐喊“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

郭帆一直在强调做科幻电影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其实就是一种信念,电影人和地球人的信念,是用一种行动去证明,去相信未来。

去在心中,埋下一颗敢于想象的种子。

电影《流浪地球》大年初一就要正式与观众见面了。那一天,我们将看到属于人类未来故事里的绝望与希望,就如同小说里的那首歌一样——

我知道已被忘却

流浪的航程太长太长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

当东方再次出现霞光

……

编辑于 2019-01-10 00:02

我为什么喜欢流浪地球

每个人都是渺小的

这个电影有意思的一点是,认真复盘之后,主角一行人其实没有物理上做成什么有意义的任务。救援队一开始就损失了货车头和司机,明抢了主角的车,冲了半天也没救到原始目标发动机,城市几十万人在台词中消失。中途把力量转到继续另一救援队的点火任务,任务被其它队伍完成。连最后的木星点火行动,也早如七小时前计算,点不着。真正在最后时刻救了地球的,是那个为了救自己儿子,燃烧掉整个“PLAN-B”的爸爸。主角一行牺牲了这么多人,其实也没能成为英雄。就算争论血与泪,那一队队完全失联的,成为背景地台的救援队,付出得更多。

努力不一定成功。甚至于,失败的结论在故障发生时就已得到。每个人的努力,都渺小如砂尘,一如计算。

在经历过这一路的牺牲后,一次次落入绝望的境地后,妹妹朵朵认识到,每个人类的力量都是有极限的。

(你想说什么啊?朵朵!

“我相信希望。通信结束。”

汉语,日语,韩语,印地语,英语,法语,俄语……无数语言怒吼着。一个接一个人,不是因为命令,而是相信希望,回到已经宣布死刑的岗位。连联邦政府也干脆地放弃了准备了十七年的BLAN-B、保存文明种子的“火种”计划,对真正的叛徒说:“good luck”。

火种飞船成为了聚砂成塔中,那分界点。火种,点火成功。无数本无意义的散砂稳稳接下了这又一粒砂尘,成为了有意义的砂之塔。

D-V达标,变轨成功!

每个人类的力量是有极限的,所以需要人类集体的力量。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种真正的“集体主义”。认可自己是集体的一分子,为集体付出自己渺小的力量,最终所有人挽救了所有人,包括自己——或至少,自己的家人。在已经习惯了“超级英雄”这种机械降神电影的现在,在习惯于欧歌个人自由、政治正确表现为四十八种性别的社会,这种主题简直是过于苏维埃了。

但我就是喜欢。无论它是多么的理想主义,多么的不切实际,甚至可以说政治不正确,我就是喜欢!因为:

人类的赞歌,就是人类自己的赞歌!

得救不是因为外星人、新人类、神明、盖亚、强化人、超人、计算机、变种人……而是因为人,每个人,所有人。“没有一个人比另一个人更高贵,也没有一个人比另一个人更低贱。”——帝皇,人类之主。

本来这是黄金科幻的一个常规精神核心之一,但现在居然几乎不得一见。甚至于,考虑到历史过往与社会现状,期待本来科幻的发源地的西方出一部这个精神内核的科幻电影都是做梦。但是现在,突然出现了一部流浪地球,这就足够我欢喜的了。而且它出现在一个正是依赖集体主义,从低谷中爬起的国家,它的集体精神内核不仅是小说家自己的脑内剧场的戏剧产出,还带上了民族自身的特殊真实历史。这让我更是欢喜异常。流浪地球,至少在这个现在,对得起“中国的”科幻之盛名!


你并不特殊

做为一部商业片,给主角布置一个接一个不可能的任务,然后看主角一路吃瘪,成长,化不可能为可能,极限操作,挽救世界,是非常正常的套路。在流浪地球中呢?主角从中二逃跑,卷入救援任务,一路成长,最后……

大失败!

四千个发动机!主角团队死掉超过80%的队员,与其他队伍战地重组,最后各种眼泪操作之后,一个,一个发动机都没救到!唯一成功的任务,是哥哥舍身救到了妹妹,达成爷爷的遗言。

((ಡωಡ) 此处插入我不接受的表情~)

但是请注意,最后发动机再启动了九成以上,关键发动机全部救回。英雄存在,只是不是主角团。

这其实非常之反套路。从现在网上评论内容来看,许多人是真不喜欢这种反套路。正好本期正好也有一部反套路动画revisions中了一样的差评。大家是真不喜欢不中用的主角呢~

不过在我看来,从主题出发,这个设计倒是非常合适:你不特殊。

主角他就是个普通人,连拼命努力也不会成功。他的缺点是普通人的缺点,他的失败也是普通人的失败。

但其实没人在乎,失败是计算中的一环。

流浪地球计划有着备份的火种计划,发动机有着再点火预案,救援队也是超量派遣,空地全上。谁是让成功成真的英雄不重要,重要的是总会有一个成功的英雄。这种有点工业党的备份的备份设计,在英雄主义盛行的现在真的让我眼前一亮。

一般的电影不让主角灵机一动,做出独一份极限操作,都觉得自己不是个电影了;而看看流浪地球的最后,主角团最高潮的行动,把发动机变成泰坦级离子疾速炮以轰击木星这一英雄行为,真的是主角光环之举否?一是这个计划在七小时前就由以色列的科学家提出,二是打炮的时候至少还有两组团队也成功打出弹药,三是早如计算,你个疾速炮口径再大也是小短手,成功率是零啦,你再努力也没有逆天改命啦。

主角光环亮不起来,主角团和脸都没露的他人一样这一点,我喜欢。

当然这电影有没有特殊的英雄呢?有的。那就是主角的爸爸。

在正确的时间,在正确的地点,还有正确的的毛子队友——这哥们本来叫起来是应该镇压爸爸才对,结果直接入队,能把AI气死——甚至于毛子还把伏特加藏在正确的的地方。主角爸爸成为了那一个转折一切的人。

但是爸爸他本身是特殊的人吗?他有杀穿欧洲黑手党救回女儿的魄力吗?他有给自己儿子开发了高达,还留了本如何一分钟学会开高达的书的天才技术吗?他有给自己儿子埋下九尾妖狐,出生带氪金道具的资本吗?没有。他非常普通,比那个把酒带上太空站的毛子同事更普通,只是一个在太空中工作了十七年的蓝领而已。他唯一的特权,是和自己亲人说话,只能说话,还说不上几句话。为政府工作十七年,他连说服一个当炮灰用的士兵的能力都没有。

而且回头看看,电影描写了一路的主角团,与及在主角团身后,被主角团代表的,拼上性命执行任务,相信希望的无数英雄,再看看太空站这个场景。站在爸爸这个位置的不是他,而是随便一个人,谁会认为这另一个人,另一个爸爸,就一定不执行正确的自我牺牲呢?

那只是让电影从刘姓一家的视角,转为王家,转为文森特一家,转为伊利沙白一家,转成随便一个家庭罢了。

没有人是特殊的,电影展示的,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家庭倾全力想挽救自己亲人的故事,一个从这个正好处于这个关键分隔点上的家庭的视角,描绘这个残酷世界中人类努力求生的故事。这正是原作中短短几行字的真实。这便是我喜欢这个反套路的地方了。

全员非恶人

现在电影有一些俗到能再出一系列专门讽刺电影的梗,比如一定是好人还一定会牺牲的黑人,一个一定反人类的集权政府,一个一定会出包的傻叉队友。但这个中国电影,居然没有一个电影中最常见的角色:纯正反派。

让我们看看电影中和主角一路不对付的家伙都是为什么行动吧:

救援队队长:左手动力剑右手爆弹手枪的政委。

队长出场的时候仿佛是一个恶人。他抢你车,要你做白工,不让你回家,无视系统外上级的命令,放弃无助的队友,如果再来一句我有权忠诚你,就是标准的战锤中的政委了。他是个坏人吗?

最初表达出他的真心话是他的求救呼叫。他说出了他真正的目标:要救杭州。这不是因为命令。但最终……

“杭州完了!”

队长直接崩溃了。他拒绝接受这是真的。

队长是真心要救大家。主角闹着要回家的要求,没有比他更高尚,更真切;反过来在队长一系列冷酷果敢的绝断下,主角就只是一个无知幼稚的中二学生(男主妹妹还真是)。这是一个该死的电车难题:队长以为自己是那个电车,在更上层的决断下无情地行动。结果真正的电车冲过来,告诉队长,你丫不光不是有动力的车,还不是轨道上肉,你丫全部是轨道,道上还没有叉!全——都——给——我——死!

队长是好人吗?他当然是。比起幼稚的主角,他更接近一个电影正常主角的样子,只是他的努力全数失败,“人白死了”。

全权AI:比人类更理性的怪物。

和自己外壳梗的那个前辈一样,AI莫丝天生一脸反派口音。它做了几乎一切反派AI会做的事,到了最后,它也是唯一一个,被主角直接干倒的家伙。他是坏人吗?

和电影主题,再努力也不会出现裂甲发光生推卫星的奇迹对应的是,早早下了地球完球了的结论的角色正是AI,大半段的内容也说的是一切确如它所计算。它一直都是正确的。在得出结论后,它立刻启动了PLAN-B。它欺骗,它杀人,它利用早先得到的权限拒绝联邦的直接要求。但它忠诚地执行着挽救人类文明的任务,最有可能的那一支任务。

它是忠诚的。它只是不懂人类的浪漫罢了。

联邦政府那句我们相信希望,在我看来,其实是对AI解释人类的最终选择。我们当然知道你算得都对,我们知道你为人类所做的努力,但我们放弃你计算出来最可能的道路。因为我们是该死的人类,请试试理解我们的浪漫吧。

“人类太不理性了。”做为异族,它没GET到。它充当了反派的地位,但它绝对不是坏人。

联邦政府:SOUND ONLY X 5

看过原作的人,或有一定观影经验的人,或干脆只是一个看不得人受苦的人,在电影开始不久一定会把政府当反派。看看它做了什么事:看运气进地下城!地球上后来有多少人?35亿。其他人呢?必定是留在地上死掉了。生活的紧巴,资产的充公,地表的冰封,在这个原罪前都是小事。上一次搞死一半地球人的是谁?是灭霸。

但是在这一部电影里,你只会看到联邦政府那惊人的动员力。他建设了万座奇观,他准备了万全预案,他派出了足够救援队。在别的电影里,你看不到这样高效救援,逆天改命的政府。在最后真相揭开,居然还有一套逃亡的B计划的时候,有多少人想到,爸爸面前的五个石碑……咳,国旗,背后的人类个体在哪里?

和大家在一起,在地球上。

政府这一次居然就是人类集体意志本身。他所做一切,的确是要救人类本身。

GOOD LUCK。——SOUND ONLY

路人众:活生生的角色们

主角兄妹从地下城出来,到最终见证了奇迹,与那么多人互动,他们是恶人吗?

地下恶霸有点横,但见了政府人员就得怂,他们只是普通求生存的市民一员而已。

派出所警长不通气,但地震了带着钥匙来开门,他是一员尽职却不幸遇难的片警。

其他救援队失去信心,无视主角团的协助请求,但他们都是拼了命执行、完成自己任务的英雄一员,没有当逃兵。

……

许多评论都说到了本片的人物过于扁平,的确如此;而这些路人角色更是简单的工具人。但他们又的确活在自己那个角色里,不犯多一丝恶,也没高一分志气。他们不是恶人,也更不是反派。

毫无人性的绝望

回想现在常见的科幻电影——暗指X仇者系列——是如何表现绝望呢?

闪着寒光的刀,尖刺刺的牙,黑压压的敌军,当你面突突突群众,光线射,爆炸起,汽车升天大楼倒,哇一下子死了几千人,好怕怕啊!响指一响,小虫成灰,粉丝当然得哭啊。

这场景可怕不?当然可怕,这是人怕蛇的CG升级版,抓着你大脑的BUG狂电。这可是一套成熟的工业流水线,中国前前后后学了几次,还学不来。

但流浪地球带来另一种方式的绝望。

木星横跨天空,大红斑盯着你。只有一句话让这个奇景成为恶梦:这是你的死因,你做什么都没用。

主角团花了几十小时,从北京跑上海,又一路跑到赤道,做这,做那,连泰坦级离子疾速炮都打了一发,一点回响都没有。“人全白死了”。

绝望,是连你努力的反馈都不给。时钟滴哒滴哒,你的试卷上写满了自己都知道是错误的答案。但是,没有人给你评分。其实连那个倒计时都是自己算出来的,唯一相信是正确的答案。

木星看上去没有变化。不通过窗口的标记,甚至看不出它越来越大。连死线,都得通过计算,画在脑海里。

这是一种理性上的绝望。知道得越多,越无助。

多少年来没有人尝试体现这种费力的绝望了。上一次给我这种体验的,是《盲视》里那个真正意义上的非人存在、真正“外星的”生物,和《降临》中那超越时间的语言。这种绝望要下如此多的精力去打磨,当然远没捏个两个眼睛四条腿,正好触发大脑的公式识别的怪物来得简单。这时候,流浪地球端上了菜。中国科幻电影第一次上的菜就是硬菜,还尝起来不错,怎不让我欣喜?

流浪地球还有一种中国式的绝望。

杭州城,没了!几十万人,完了!

没有镜头,没有特写,只有一句台词。许多人,放下眼镜,擦起眼泪。

观众们没有看到灾难的画面。但观众们跟着救援队走着,看见了他们的鲜血与坚持。在漫威电影里,这个角色是是美国队长,他来了,救星来了。在中国观众眼中,这是现实中解放军军人,他们救地震,救洪水,救台风,但就是救不到所有人。他们也是无力的普通人。

在文化作品里,东京次次毁灭,纽约天天要完,都成为了梗。但中国城市不是。对中国观众来说,杭州城完了,勾起的记忆是现实中杭州的美景,和汶川的惨状。天灾面前人类的渺小,英雄的无力,中国观众是有不一样的感受。

这种套路太俗了,但中国观众没有经验。然而,也只有中国电影知道怎么恰到好处勾动这内心的伤口,这是中国专有的绝望。

对中国电影来说,这可值得鼓掌的进步呢。

中国风不再是古风

不知道为什么,中国国产剧也好,合拍片也好,要插入中国风的东西的时候,不是汉衣,旗袍,中山装,就是中国木造古楼,舞狮,放烟花,生硬得不如草书注释此处中国风。于是看到流浪地球那带有中国土味的朋克风时,我都惊了:这么合适的吗?!

“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就算天空都没了,节气都没了,中国人也得过春节;犯事被捕,进的是正宗派出所;连爷爷行个小贿,也是中国白酒女儿红。在这个古怪的地球上,这一系列牢牢嵌入世界设定的小细节,却能让人会心一笑,这太有中国味啦,还是现代混合朋克口味的。

除了这些,我还感觉到一些可能牵强的中国特色。

救援队抢车,全员外骨骼,步枪在手,还有会冒蓝火的州长枪。但他们全片没有用枪指过人。他们用枪射冰开道,用枪打坏火石,用枪射向木星,但就不是用枪做原设计的工作,对人武装。这种对于武器的态度,给我一种迷之中国警察、解放军的味道。回想一下,还真没想到过几部有枪的片子,那些第一幕出场第三幕得响的枪支,它们没指过人。

救援队全部装备了动力甲,但是全片最能体现动力甲的用途的,不是战斗,而是推针。许许多多人推着看起来推不动,实际上几乎推不动,幸运的是正好刚刚推得动的巨针。动力甲此时不是神兵利器,只是一个单纯,还有点力不从心的工具。这种对于装备的态度,说是中国风太过,但也不是西方常有。

以及全片最有东方特色的特点,就是流浪地球本身。灾难来了,西方的方法是去新世界,而我们把地球这个旧世界一起救到,这一开始就是中国那难以言语,只能品会的奇妙种族特色。

流浪地球把有关“中国的”这个定语,做得太好了。

谁说这不科幻我打爆谁的狗头

当自来水把电影吹起来,说成中国科幻元年的时候,我就知道乱世又来了,并且规模很大,至于混乱程度还得看片子最终多优秀。结果片子之优秀,居然连这不是科幻片这种???乱评都搞出来了。

在此发表个人意见,说有BUG,软硬之争都还行,但说这不科幻,没有SF中的S的,都应该让黑船抓去放星炬里当柴烧,体会一下科幻之神经病特点。

《流浪地球》绝对是科幻。对于西方世界更是如此。因为那个村口打架,彩灯当道,还用干净得没有椅子的房间当实验室的《黑豹》,在西方那倍受折磨的分类方法中都能分到科幻之名,谁在对比这两者后还说得出不科幻的,问问旁边人的良心这叫客观吗。

科幻要素是这电影的中心骨。所有的灾难,所有的救援方案,所有的情感线,都是围绕着带着地球去流浪这个核心设定展开的。科幻元素没法从这片子里单独抽出来。中心骨就是中心骨。正是因为国产电影总喜欢用科幻当皮肤(还连这都做不好),更突显这片子的横空出世。科幻迷的狂欢,更多在于0到1的突破。

至于软硬BUG之乱战,在我看来是圈子扩大的自然。这些问题是科幻定义中的深坑,越老的科幻读者越清楚这个坑的可怕,与及,嗯,无意义?纠结于此只会错过美好的作品。我这里有一本书值得趁机推荐,《盲视》,这本有关语言沟通,自我意识,机械义体,吸血鬼,还有外星人的科幻作品。如果一个人能看完全书,就么要么砸出屎坑,要么砸到更深的坑里。这是一本硬得过份而一度不能出版的书——出版商认为鬼会买这书来读。如果谁在看的过程中感觉有BUG,先假设是读者水平不够有利于体验那深入骨髓的寒意。

咳,回到地球上来。

流浪地球这片子的意义更多在于本身之外。它证明了中国也有科幻观众的基础,他们自嘲小众,也真的小众,但绝对数量居然不小;或,硬生生吸引出一圈观众,尝到新奇玩意,步入新地,或被怪片吓出脏话,批判观看。二来,它证明了中国有技术折腾科幻元素,这还是真正能引起科幻老炮共鸣的硬科幻元素。巨大机械的运动,目的导向的工业设计,还有那在全是电线的机房里,说得出“这里的线十年没人动过啦”的理工笑点常识——不得不说理工常识在中国文化作品中迷之缺少——都在大声高呼“我们也是老炮,我们准备好了!”

有了食客,有了厨子,加上现在稳得一逼的票房成功,之后不论好坏,中国电影的菜单里,就能看到科幻两个字了。

更别说放到世界舞台,它也有和名作同台出镜的基础素质,与及那独特少见的精神内核。不是某一部名菜的翻炒,它自己就是一道黄金科幻精典口味的可口新菜。

所以,我喜欢《流浪地球》。

发布于 2019-02-07 09:04

从目前的反应来看,《流浪地球》很有可能重现去年《红海行动》的走势。

在这里要吹一下吴京,自己掏腰包支持本片拍摄,功劳不言而喻。

当年在一片追逐小鲜肉、流量的浪潮中,卖房拍《战狼》,打造了中国现代军事动作题材的一个知名ip。收获成功后,又一把搜哈投资拍摄了《战狼2》,使中国个人英雄主义动作片上升到了成功的水准,打破了一个又一个的纪录。在万达撤资,《流浪星球》几乎要半路夭折的时候,看过剧本后毅然拿出几千万元支持拍摄并参加演出,可以说吴京对于《流浪地球》这部中国科幻片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恩同再造!吴京在中国电影发展道路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同样的,让我们感谢2018年发掘新导演、采用优秀新演员、实现题材突破、引发广泛社会讨论的宁浩、林超贤、刘慈欣、徐峥、黄渤、韩家女、郭帆……

同时,把鄙视的眼光投向那些嘴上说着中国电影发展,其实却是通过地产、股票、逃税、空壳公司来敛财,利用利益交易打压大陆影视业发展的王某某、冯某某、范某某、施某某、赵某、黄某某……

零点场看完更新下感受

1、与其说是中国特制,不如说是中国春节特制,还真就适合大家过年去看

2、制片人说大场面大多留在正片中说的是实话,预告片仅展现了一小部分特效镜头

3、作为一个没有专业科学常识的人,我给这片9分,其中1.5分是奖励分

4、跟去年的红海行动相比,两者犯了同一个毛病,就是信息内容太多,说是高潮迭起也好说是轻重不分也好,撑着了。红海行动我去刷了4遍,流浪地球估计也差不多

2019020522186816 (二维码自动识别)

二刷完成

加一波郭帆导演的感谢信

编辑于 2019-02-06 10:14

今天不少媒体人已经看了点映,包括《北京折叠》的作者郝景芳,以及文青名人戴锦华等。大部分人在微博上的评价都很高。话不多说,请看图。









编辑于 2019-01-20 20:37

“《流浪地球》是中国科幻的里程碑,从此中国科幻崛起,中国科幻元年启程...” 等等的华丽词汇,在此大聪就不多复述了。


毫无疑问,今年开年春节档热度持续升温的《流浪地球》,包裹着国人太多的期望。


聊《流浪地球》到底值不值得一看已经没有意义了,如此一部现象级的国产电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角度点评,同时也会分解成各个层面参考级分析。


但无论如何解构,大聪依然认为《流浪地球》是今年,乃至中国电影发展以来,国产电影工业水准的又一个新台阶,即使这部电影能看出偶尔的弯路和试错,但我依然希望影片大卖,这样可以让中国科幻有一个良性循环的开始。


因为多一份支持,我们才能看到更多像《流浪地球》一样的国产科幻电影,才能看到更类型化的国产电影工业水准的影片(在这不是道德绑架,而是自己的观点而已)。


中国电影从来不缺乏好的故事,也有扬名内外的好片子,这些片子早在《霸王别姬》,《红高粱》,《卧虎藏龙》等中散播出去,并得到国际肯定了。


所以我们缩小格局,就从商业大片的角度去盘点《流浪地球》,这样点评会更精准一些。


2015年的时候,郭帆宁浩等导演,就参与了电影局发起的“留学计划”,跑到好莱坞去学习,回国后他们决定开启国产电影工业新征程。可以说,这是国家项目,有着国家对国产电影工业的大力支持。


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最能提现电影工业等级的,就是科幻类型的片子,所以在那时《流浪地球》这样硬科幻的项目,就开始提上了执行进程。


1.《流浪地球》的野心和理念。


要拍《流浪地球》这样的电影,如果要拍好,拍出和目前观众心理预期画面效果一致,不是有钱就能解决的,因为《流浪地球》要做的事情,并不是特效到达好莱坞级别这么简单,而是要做一部有着中国人思维理念的科幻电影。


这样的核心思维要求,就必须从0开始,因为这些好莱坞没有,好莱坞电影工业不会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一部中国人样子的科幻电影。


郭帆导演在访谈中有说到,好莱坞的商业电影核心,都是一个英雄拯救世界,如果照搬过来,就会让《流浪地球》觉得奇怪。


作为《流浪地球》这样庞大事件背景,如果用一位中国人(一位英雄)拯救了全世界,我们会觉得奇怪,这并不是民族自卑,而是长期观影习惯代入感先来后到所造成的,就像如果你在影片中看到是一位日本人拯救地球,一位印度人拯救地球,一位韩国人拯救地球,你都会觉得奇怪。


所以我觉得《流浪地球》对于谁拯救地球这一议题,处理得非常有意思。


《流浪地球》不造个人英雄,而是把拯救地球放在人类大背景前提下,只是说叙述故事的格局,放在了中国人的视角上,再加上现实的中国航天事业,确实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佼佼者,现实的国情,也多少给影片代入感加分不少。


影片在表层上做了很多文化情怀的处理,比如地下城的中国的文化习俗,吃串打麻将舞狮等,还有吴京父子间家庭观念的塑造。当然亲情其实也是好莱坞用惯的手段,《星际穿越》的父女情,比《流浪地球》处理得要高级得多。


但让我觉得《流浪地球》一开始就赢在起跑线上的,是故事本身,当年我看小说《流浪地球》这个概念时,就觉得真的只有中国人能想出这样的创意了,带着地球一起跑路的设定,作为殖民文化观念根深蒂固的西方人,是很难想到这样的点子的。


因为中国人讲究的落叶归根,对家的眷恋和思念,要比任何一个民族都要浓墨,所以带着家一起跑路,是《流浪地球》最核心的国人价值观,有这样的根基在,作为国产科幻的头衔已经赢在起跑线上了。


2.说完理念,我们来聊聊科幻片最看重的特效。


这里所说的特效,分前期和后期,对于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前期有着更艰难的开始,因为从概念设计到服道化,从导演执行到制片管理,对于国内团队来说,都还没达到成熟的工业化水准。


就拿航空站的多个操作屏幕来说,在好莱坞都有专门的UI设计团队做一整套设计的,就弄得真有这么一套航空操作系统界面一样,《流浪地球》这次也打算这么做,但却需要把其他部门的员工,东拼西凑成立一个UI设计团队,而且这样的UI团队在国产电影还是首次。


不过好在“土法特效”在影片中呈现的提升是很大的,用心做的东西观众总能看到,我们此前很多国产科幻作品,在屏幕上的UI操作界面,做过影视后期的人都知道,那些都是某宝下载的动态素材,奇丑无比。


除了UI这一块的问题,还有屏幕显示问题,剧组在拍摄过程中,航空站的每个显示器,背后到要请一个人去单独操作开关机,或播放素材内容,在好莱坞这些其实都有专门的部门去操作,而且相当专业和轻松。


但是到了国内就是0,但也必须解决,所以我们有了自己的一套方法论,而这些方法论如果执行得高效,这或许真的就成为了国内电影工业操作的参考,从这层面去理解,《流浪地球》也算得上国产科幻的一个里程碑了。


后期特效方面,剧组找过包括工业光魔(星球大战),维塔公司(指环王),当然还有国内的特效团队,目前我不知道到底每个公司对特效的占比有多大,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对于国内主创团队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历练和经验。


在看电影时,能感觉到一些画面其实可以做得更好,或者在前一个镜头的铺垫下,其实我想看到更多的特效细节,但却遗憾没放入,我相信导演一定也想多放些更具质感的画面,但预算和团队可能还没有达到那个程度的质变。


3.聊完特效,我们最后说说影片的剧情。


《流浪地球》在改编上是优秀的,原著大刘的《流浪地球》更像是自述散文版的编年史,时间跨度很长,而且主角对于影视化不够突出,最后的冲突放在了人性的阴暗的斗争上。


电影版是把人物和冲突加强,更具画面感,起承转合更明显,而大的冲突事件放在了木星对地球的威胁上,尤其是第三幕的叙事节奏和反转,可以说做得极具紧张感。


当然,在这里并不是说导演的个人风格有多么了不起,国内第一次制作这样量级的《流浪地球》,更多的是体现电影工业的成熟水平,导演更多的是把控每笔资金是否用在刀刃上,比如前期剧本的审核和编写,前后期制作的把关,特效画面是否服务于故事等等。


郭帆自己在访谈中也承认,为了对得起7000多人的制作团队,对得起资金预算和观众,他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尽量做到影片制作时不出错,而艺术深度上的加分(带给观众的思考),可能就是下一个中国科幻电影要更加考虑的议题。


此外强烈建议影片最好出一个导演剪辑版,如此庞大史诗级的故事架构,没有3小时怎么会能表现影片的重量感呢。


我能理解《流浪地球》为了春节档的排片,不得不最终做成2小时,在这之前,《流浪地球》不管是故事板剪辑,还是粗剪,都超过了3小时,所以如果之后能看到一部3小时的导演剪辑版,势必会为《流浪地球》加分不少,也更尊定了《流浪地球》对于国产科幻的里程碑意义。


诚然《流浪地球》还可以做得更好,但作为具有大热点大前提下的国产电影事件,《流浪地球》确实对国产科幻,甚至是国产大制作类型片开了一个好头,这是一个电影之外的意义,让我更加想要多支持《流浪地球》,而不想过于苛刻。


过年了,2018狗年就要过去了,在2019猪年,大聪祝大家新年快乐!诸事大顺!愿世界和平!祝地球好运!祝中国科幻好运!


关注《大聪看电影》公众号,不追求跑量,只研磨精品

编辑于 2019-02-04 13:52

说到科幻,不知道多少人还记得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的那些科幻片?《霹雳贝贝》、《大气层消失》、《错位》、《珊瑚岛上的死光》等等……在那短暂的文化大爆发时代,这些内容新颖的电影几乎是第一次将“科幻”这一题材代入普罗大众的视野。



咳咳,双手放电可是咱小时候的梦想

然而,这些电影似乎也是国产科幻的绝响,虽然《科幻世界》之类的杂志大放光彩,但这一题材电影电视方面却陷入了沉寂,随后涌入的大批国外科幻电影依靠其压倒性的特效,未来化的题材冲击着国人思维,那些早期国产科幻电影因为题材偏软,技术上更是存在代差,很快便淡出了大家的视野。



科幻片似乎成了好莱坞的禁脔:宏大的场景、惊艳的特效、富有想象力的未来等要素无不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巨大的投资和充满风险的回报也阻止了他人的介入,每一部好莱坞科幻电影,无论是《异形》、《铁血战士》这类恐怖题材,《移魂都市》,《心慌方》这类悬疑题材,《星球大战》、《星际迷航》这种对外星世界的展望……刚刚推出市场,便通过各种渠道渗入世界的每个角落。



无实力,不科幻,外星人不是谁都能打

进入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后,好莱坞科幻电影本身似乎也陷入了一个困局,续作层出不穷,佳作却越来越难得;画面越来越好,忘得也越来越快。工业化的剧本和套路,经不起推敲的科学基础,越来越庞大的逐利资本和越来越鲜见的优秀题材,上世纪的齐放百花变成了本世纪的爆米花,一个IP拍烂了也决不罢休。



老星战迷对判一辈子的叛军已无力吐槽

科幻,所代表的绝不是科幻本身,在科学的基础上幻想,无论是预言了第一艘核潜艇的《海底两万里》,还是早早登月的《从地球到月球》,科幻思想本身就需要一个成熟向上,不断发展的社会来支撑。科幻就像一个需要精心呵护的孩子,忙于衣食,苦于温饱的社会难以诞生,诞生了也难以生存。



世界第一艘核潜艇以此命名:鹦鹉螺号

科幻电影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层次后自然而然的产物。继《三体》暴热之后,刘慈欣的所有作品一时间都变的热门,然而科幻电影并不是那么好拍的,不是每个国家都“配”幻想未来的,《三体》电影版的冷冻没有让人失望,对国内的科幻迷来说,反而是一种解脱,“别毁了《三体》”“交给HBO来拍吧”,此类声音已经成为了主流,连我这个老科幻迷都深表认同。



此行不是试水,此行不容失败

科幻不是那么好拍的,《流浪地球》也经历了撤资和再接盘,虽然一部部预告片让国内科幻迷们充满了期待,但谁也不敢期望太深,爱之深忧之切,“害怕毁了IP”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有时候自嘲成为了一个解脱,谁都不敢把话说得太满。在这个气氛下,《流浪地球》的点映结束了。



我也是那“爱之深,忧之切”中的一员,我宁愿让脑海中画面沉浸在大刘的文字中,也不愿让它变成拙劣的视频来玷污我的幻想,这一部《流浪地球》,说真的,我没有抱什么希望,然而点映后的评论……???这些历来挑剔的影评人,不客气的说,其中很多对国产电影都戴着莫明的高傲心态的。

我本人也是在点映后的大规模好评后,才决定写下这篇短文,这短文不仅仅是为了给这部新作做个力所能及的宣传,也不仅仅是希望我喜爱的作家能有更多优秀的作品被搬上银幕。



从霹雳贝贝说到流浪地球,国产科幻电影几十年来的曲折生长,只是我们这个民族从“睁眼看自己”、“展目望世界”、“抬首向宇宙”的一个缩影。如果你把这影像轻轻展开,其中的酸甜苦辣足以模糊双眼,灼痛神经。

这是我们每个人潜意识里都知道,却不愿意说,不愿意谈,尽力置身事外的故事。

对于中国的科幻电影来说,直至今日也不过是一个刚刚钻出泥土嫩芽,这个嫩芽既需要呵护,也需要观察。无论是肆意踩踏还是拔苗助长,都会伤害这个微不足道的小小存在。《流浪地球》是一位开拓者,也是一个流浪者,他能不能被认可,即在于他自己的能力,也在于市场是否给予机会。


对于中国科幻影迷来说,这将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元年。初一,是惊起一片赞叹,还是引来一番嘲笑?是开启一扇巨门,还是扼息将燃的烛火?点映后似乎已经看到些许光明。

《流浪地球》里没有外星人,只有宏巨的宇宙,没有星球大战里残忍的灭绝,只有漫长孤旅中无尽的寒冷。正如这竭力而行的伟大民族和国家一样,愿这一篇短短的文字,能成为那千年孤旅中的一点灯火,或是行星引擎里的寸许燃料。



一路平安,流浪的地球。

编辑于 2019-01-28 16:14

看着那些谈京色变的人我真是笑死,吴京干啥了?黑他显得自己特高端是吧。

我说认真的,他有啥黑料,让我看看呗,谢了

发布于 2019-01-20 23:45

看到很多人提到带着地球飞不太合理。

我这里提一句,这个是大刘原作的设定,大刘原作设定是,生态环境,即人类不可能建造出一个和地球这么大的完美生态环境,人类在这个小飞船里是不可能挨得过2500年的。

小星老师按了一下手腕上的全息显示器,我们面前的空中立刻显示出一幅全息图像,孩子们的注意力立刻被它吸引过去,暂时安静下来。那是一个晶莹透明的密封玻璃球,大约有10厘米直径,球里有三分之二充满了水,水中有一只小虾、一小枝珊瑚和一些绿色的藻类植物,小虾在水中悠然地游动着。小星老师说:“这是阿东的一件自然课的设计作业,小球中除了这几样东西外,还有一些看不见的细菌,它们在密封的玻璃球中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小虾以海藻为食,从水中摄取氧气,然后排出含有机物质的粪便和二氧化碳废气,细菌将这些东西分解成无机物质和二氧化碳,然后海藻利用了这些无机物质与人造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进行生长和繁殖,同时放出氧气供小虾呼吸。这样的生态循环应该能使玻璃球中的生物在只有阳光供应的情况下生生不息。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课程设计,我知道,这里面凝聚了阿东和所有飞船派孩子的梦想,这就是你们梦中飞船的缩影啊!阿东告诉我,他按照计算机中严格的数学模型,对球中每一样生物进行了基因设计,使他们的新陈代谢正好达到平衡。他坚信,球中的生命世界会长期活下去,直到小虾寿命的终点。老师们都很钟爱这件作业,我们把它放到所要求强度的人造阳光下,也坚信阿东的预测,默默地祝福他创造的这个小小的世界。但现在,时间只过去了十几天……”
  小星老师从随身带来的一个小箱子中小心翼翼地拿出了那个玻璃球,死去的小虾漂浮在水面上,水已混浊不堪,腐烂的藻类植物已失去了绿色,变成一团没有生命的毛状物覆盖在珊瑚上。
  “这个小世界死了。孩子们,谁能说出为什么?”小星老师把那个死亡的世界举到孩子们面前。
  “它太小了!”
  “说得对,太小了,小的生态系统,不管多么精确,是经不起时间的风浪的。
   飞船派们想像中的飞船也一样。”
  “我们的飞船可以造得像上海或纽约那么大。”阿东说,声音比刚才低了许多。
  “是的,按人类目前的技术也只能造这么大,同地球相比,这样的生态系统还是太小了,太小了。”
  “我们会找到新的行星。”
  “这连你们自己也不相信。半人马座没有行星,最近的有行星的恒星在八百五十光年以外,目前人类能建造的最快的飞船也只能达到光速的百分之零点五,这样就需十七万年时间才能到那儿,飞船规模的生态系统连这十分之一的时间都维持不了。孩子们,只有像地球这样规模的生态系统,这样气势磅礴的生态循环,才能使生命万代不息!人类在宇宙间离开了地球,就像婴儿在沙漠里离开了母亲!”
  “可……老师,我们来不及的,地球来不及的,它还来不及加速到足够快,航行到足够远,太阳就爆炸了!”
  “时间是够的,要相信联合政府!这我说了多少遍,如果你们还不相信,我们就退一万步说:人类将自豪地去死,因为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

顺便说一句,如果真的要建造纽约那么大的飞船,最大的问题其实是资源,建造一艘恒星级战舰所需要耗费的资源必定是要以星球数量来消耗的,把全地球的钢铁抽出来也不到1000亿吨。

1000亿吨的钢铁什么概念?一立方米铁就接近8吨(比值7.85),1000亿吨钢铁才125亿立方米。

看上去很多,实际很少,一个一平方千米边长的铁方块就有10亿立方米,125亿立方米也就12个半这种铁方块罢了,即使是拿钢铁这种最多的资源去建造飞船,也不可能建造出纽约或者上海那么大的超级飞船。

最后再谈谈原作里其他的彩蛋。

其中最硬核的其实是莫斯那句保持理智是一种奢求。

这在原作里是有的:

我们理解所有的人,因为在已经进行了四十代人、还要延续一百代人的艰难奋斗中,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个奢求

至于其他的彩蛋就多种多样了,我在:

提到了。




客观地说,《流浪地球》这部电影除了设定以外,几乎和原作关系不大,因为讲的完全已经是两个故事了,不过,这并不影响主创者们在原作里加上各种各样的有趣改编。

原作当中也有逃脱木星这一段,不过在这里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人类轻松逃离了木星,而电影当中的“叛逃”篇在原作当中同样是有体现的,甚至那句台词也被完美继承了下来。

我们理解所有的人,因为在已经进行了四十代人、还要延续一百代人的艰难奋斗中,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个奢求。

对的,保持理智确实是一个奢求。

最终空间站撞击的思路应该来自于大刘的“全频段阻塞干扰”,在这部作品里,万年炎帝号最终撞击了太阳,为中国军队争取了至少一个周的时间。

“万年炎帝”号的十台核聚变发动机全部打开,每台发动机的喷口都喷出了长达上百公里的等离子体射流,它在做最后在轨道和姿态修正。 在“万年炎帝”号的正前方,有一道巨大的美丽的日珥,那是从太阳表面盘旋而上的灼热的氢气气流,它象一条长长的轻纱,飘浮在太阳火的海洋上空,梦纪般地变幻着形状和姿态,它的两端都连着日球表面,形成了一座巨大的拱门。“万年炎帝”号从这高达四十万公里的凯旋门正中缓缓地、庄严地通过。前方又出现了几道日珥,它们只有一头同太阳相连,另一头伸进了太空深处。发动机闪着蓝光的“万年炎帝”号,象穿行在几棵大火树中的一只小小的荧火虫。后来,那蓝光渐渐熄灭,发动机停止了,“万年炎帝”号的轨道已精确设定,剩下的一切都将由万有引力定律来完成了。

最终在这一周时间以后,中国成功击败了入侵者。

当然,个人最喜欢的其实是《全频段阻塞干扰》的结尾*,大刘从来不给敌人降智商这一段是个人最喜欢的。

而吴京谈到的的“钓鱼”和“后代”这一点来自于原作最后结尾。

每当听到这首歌,一股暖流就涌进我这年迈僵硬的身躯,我干涸的老眼又湿润了。我好像看到半人马座三颗金色的太阳在地平线上依次升起,万物沐浴在它温暖的光芒中。固态的空气融化了,变成了碧蓝的天。两千多年前的种子从解冻的土层中复苏,大地绿了。我看到我的第一百代孙子孙女们在绿色的草原上欢笑,草原上有清澈的小溪,溪中有银色的小鱼……我看到了加代子,她从绿色的大地上向我跑来,年轻美丽,像个天使……

他的搭档航天员马卡洛夫的名字可能是来自于加加林带上太空的马卡洛夫手枪,在那一段对话里,俄罗斯航天员三要素已经集齐了:马卡洛夫手枪、伏特加和加加林。

最后的“前进三”来自于哪里呢?

这个当然是《三体》了,当然,三体里用到的是“前进四”,不过还是希望“三体”能做的更好一些。

顺便说一句,推动地球、月球的思路实际上在大刘后面的作品当中出现过很多次,除了早期的作品《流浪地球》以外,无论是《吞食者》还是《三体》当中都出现过推动星球的做法。

这或许是大刘的一个有趣的执念吧。




总的来说,非常值得一看。

编辑于 2019-02-05 20:37